九游光遇表演季

他是37岁的贵州省委书记,主政1000天,只用3把火让贵州浴火重生_苏振华_土匪_剿匪斗争

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14:05    点击次数:197


前言:“经毛主席同意,中央命令你出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。担此大任,非你莫属,相信你这位战场上的常胜将军,做地方工作也是一把好手。”

1949年11月,时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的政治委员苏振华正率部翻山越岭,挺进贵阳时,接到了邓小平的这通电话。

37岁的苏振华像往常接受命令一样,用军人特有的坚定语气回答:“坚决服从命令,全力做好工作,不负中央重托!”

苏振华,首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,共和国的开国上将。

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一切百废待兴,主政1000天,只用三把火使得贵州浴火重生,苏振华是怎么做的?

参加红军为穷人出头展开剩余92%

1912年6月,苏振华出生在湖北省平江县一个雇农家庭,他在家里排行老七,父母就随口给他取了个名字:七生。

由于家里太穷,七生刚生下,差点就夭折了,是祖母含辛茹苦,用米汤、红薯把他拉扯长大。

10岁时,祖母去世,父亲也在饥寒交迫中走了,一家人背负着债务,艰难的活着。

1928年,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成功,七生一心想为穷苦百姓出头,就跑去找到红五军军长彭德怀,说想当红军。

当时,彭德怀笑着对他说:“你还小,过几年再来吧”,那时的他才16岁。七生没有放弃,回到家乡参加赤卫队,参加党的秘密游击队,还加入了共青团。

1930年,红五军再度占领平江,母亲知道儿子要去参加红军,怕七生离家,一去不回,就赶紧给他找一门亲事,怕断了香火。

临别时,新婚妻子依依不舍为他送行,反复叮咛丈夫千万小心,没送多远,七生劝她回去,对她说:“难为你了,请帮我照顾好娘。”

这句话,彻底让妻子当场泪崩,两人抱头痛哭起来....

到了红三军团团部,彭德怀得知他叫七生,说道:“已经是红军战士吧,就取个新名字吧。叫苏振华,你看如何。”

就这样,苏七生从此有了一个新名字:苏振华。同年,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先后担任红三军团一师三团排长、四师十二团政委等职,长征时期,苏振华率部参加攻克土城、娄山关、遵义城等战斗,被毛主席称为“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型”,是我党优秀的政工干部。

而后,苏振华先后历经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的洗礼,他也从一个农家娃逐步成长为一位骁勇善战的战将。

第一把火:剿匪反霸、巩固红色政权

1949年10月22日,根据毛主席、二野刘邓首长指示,五兵团发出《战字第3号命令》,担任兵团政委的苏振华和司令员杨勇,率部挺进贵州,拉开了解放贵州的序幕!

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,部队到达湘黔交界的芷江县。11月11日,二野司令部获悉,贵州境内的国民党残部决定放弃贵阳,要第五兵团在11月15日务必占领贵阳。

于是,便有开头一幕,邓小平同时还给苏振华传达了中央的命令,任命他为贵州省委书记。

苏振华率部与敌军展开殊死拼杀,阻击国民党军残兵。直至12月10日,国民党军黔西南绥靖司令谭本良等联名通电起义,贵州才正式解放。

红色政权刚建立,敌人很不甘心失败,他们躲在阴暗角落,试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。

彼时的贵阳市,光匪特就有4000多人。解放后,这帮匪徒,散布全省各地,煽动周边土匪叛乱。

1950年3月,这些土匪到处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占领了30多个边远城镇,就连原地下党员也有几人在近郊执行任务时,也被匪特们残忍杀害。

消息传回贵阳,苏振华拍案而起,随即召开全省肃清匪特大会,部署全省大规模剿匪斗争。

会上,有人说起土匪活动比较猖獗时,显得有些惊慌。这时,苏振华毫无畏惧地说:“你们怕什么,几个土匪翻不了天,国民党几百万精锐部队都被我们打垮了。”

不久,一场声势浩大的剿匪斗争在全省范围内很快打响,人民解放军在各地干部群众的配合下,仅仅半年时间,就平息了土匪的叛乱。

在剿匪斗争中,苏振华坚持运用斗争与宽大相结合,瓦解和分化敌人的政策,对顽固不化进行坚决打击,绝不手软;而对于作恶不多、愿意改过自新的土匪采取教育方针。

当时有个苗族女匪首程连珍,善于使用双枪,为人行侠仗义,在土匪中有一定影响力。

当解放军开始大规模剿匪斗争时,她便隐姓埋名,躲进山里。后来,群众揭发,她就被抓了起来。

情况报到省里后,有的主张杀,有的主张放,一时争执不下。苏振华力排众议地说:“这个女匪首还不算罪大恶极分子。放了她,可以感化一些人放下武器,有利我们剿匪。”

当地百姓担心放虎归山,后患无穷,仍然请求枪毙这个女匪首。为此,苏振华亲自深入村寨,给群众干部做工作:“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,我们是毛主席的部队,比诸葛亮高明得多,有信心把她改造过来。”

女匪首程连珍听到后,十分感动,她说:“共产党没杀我,是我的恩人,我要将功赎罪。”

于是,她跑到大山深处,现身说法,告诉那些躲在深山里的土匪,放下武器,争取宽大处理。

山上的土匪见共产党果然说话算数,纷纷下山投降,苏振华释放一个土匪头子,却大大加快了全省剿匪进程,彻底粉碎了蒋介石“反共复国”的迷梦。

第二把火:土地革命运动,重建工业

土匪消灭了,社会也安定了,每个人都是喜气洋洋的,可是,苏振华的眉头却越皱越紧。

贵州自明朝永乐年间建省以来,是全国最穷的省份之一,土地贫瘠,山大林密。当地流传的一句民谣: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尺平,人无三分银”。

苏振华走在街上,一路走过,看到百姓穿着破旧,面黄肌瘦的,心里很是难受,他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:人民已经当家做主,那怎样帮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?

苏振华不愧是做政工的,思来想去,他一下看到了问题的本质:关键是让贵州人民发扬主人翁精神,改变旧的生产关系,迅速发展城乡经济。

于是他带着省委一班人往工厂跑,往乡下跑,访贫问苦,调查了解贵州农民、整理出发展思路。

苏振华首先把农业放在重点位置,他常对工作人员说:“吃饭是一个大问题,肚子吃不饱,就会乱了套。”

苏振华根据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,把农村的土地改革作为突破口,在全省掀起了土改运动。

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省份,苏振华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采取缓进的方针,在政策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,在少数民族地区,只没收地主多余土地,不分浮财,土地如何分配要经过“三老四少”的充分协商。

苏振华的这一施政方针,极大地团结少数民族,为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其中,一个苗族青年经过土改的洗礼,参加革命工作,后来还成了贵州省第一个少数民族省长。

贵州的土改搞得很彻底,消息传到北京,就连毛主席高兴地站了起来,连声夸赞道:“很不错,不简单。”

经过一系列土地改革,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1954年,贵州结束了吃粮靠外省的历史,甚至还向外省调粮4.3亿斤,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。

不仅如此,苏振华还把眼光放在了工业上,还提出“贵州一定要有自己的工业”的响亮口号。

在贵阳,苏振华主持召开贵州省工人代表大会,邀请69个厂矿500多工人代表参会,在会上,苏振华作了鼓舞人心的讲话:

“....希望大家发挥工人阶级的模范带头作用,用我们的劳动,用我们的汗水,去建设我们的城市,迎接我们的新生活。”

这次会议,极大鼓舞了全省人民的干劲,贵州各工厂的机器转了起来,掀起了建设新贵州的热潮。

为了工作稳妥踏实,苏振华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,多次跋山越岭,深入各个区县调研,黔贵大地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。

主政四年,苏振华组织在猫跳河建成了贵州第一座水电站,给贵州人民带去了光明;又组织扩大茅台酒的生产,大大增加了工厂的收入,改善了工人的生活;组织生产锻钎机,成了贵州“金凤凰”,畅销全国各地。

第三把火:解决贵州人民吃盐难的问题

虽然取得这些显著成绩,但有一件事,深深刺痛了苏振华的心。有一天,他到黔西考察,他走进一农民家里,见到两个光着屁股的小孩在家玩耍。

苏振华亲切地问:“小朋友,上学了吗?”小孩摇了摇头:“阿爸说,家里没钱,不上学。”

苏振华找到当地村民问:“你们现在最缺的是什么?”村民们众口同声地说:“盐巴和衣服。”

“你们每人一年吃多少盐?”

“不到半斤。”

苏振华大吃一惊:“俗话说:‘盐筋醋力’,每年半斤不到这怎么行啊。”

苏振华回到贵阳,召开会议,下达指示:“紧急调盐入黔,解决农民急需。”并立即组织100多辆军车,到四川自贡运粮。

与此同时,他还下令降低盐价,同时给买不起盐的困难户免费发盐,给最困难的毕节地区每年拨救济布50万米,让那些穿不起裤子的娃娃去上学。

后来,贵阳市专门成立了盐业公司,彻底解决了贵州人民多年来吃盐难的问题,各族人民发自内心地欢呼:“共产党好!毛主席好!”

结语:

1953年底,苏振华被调回北京。

在他主政贵州的四年时间,贵州的经济,从0到1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,从剿匪巩固红色政权,到发展农业、工业经济,解决百姓吃盐难的问题。

这一切,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,更离不开为贵州人民谋福祉的好书记:苏振华。

1955年的大授衔,苏振华被授予开国上将。

1979年2月7日,苏振华将军在北京去世,享年67岁,遗体火化后,多年留在颈部的子弹头才脱落下来。

这颗子弹,见证了苏振华将军的一生,他是毛主席最忠诚的兵,也是一心为民的父母官!

发布于:重庆市

上一篇:没有了    下一篇:没有了